1. 第一課:破解五大房地產神話
1.1. 五大類神話:有土斯有財,投資房地產穩賺不賠;保值性高,自住投資兩相宜;低利率或高通膨時期,租不如買;購屋只須注重區位;跟著捷運走就對了。
1.2. 購買房地產有兩大本質,消費及投資。七成以上的民眾是以居住為主要目的;若以投資論,房地產並非好的投資工具,因為其交易成本高、長期投資報酬率低、風險過度集中、單價高、融資槓桿風險高。
1.3. 台灣房地產自有率高達80%以上;但約有25%的家戶為無殼蝸牛,50%擁有1戶,25%擁有2戶以上房產。
1.4. 房地產景氣的循環為「擴短縮長、大漲小回」,擴張期約2~4年,收縮期約7~10年;與股市並非連動,而是整體經濟的落後指標。
1.5. 購屋應該以消費自住為主要目的,勿為價格便宜、優惠房貸、低利率等單一因素而買屋,通膨、房價、利率都必須一併考慮。一般而言,利率及通膨的變動遠小於房價的波動,故應以房價漲跌趨勢為主要考量。
1.6. 自住應重視「現在區位」,投資則重視「未來區位」;「消費區位」著重居住品質,「投資區位」著重學區、公園、捷運;一般自住者應以「現在的居住區位」為首選。
1.7. 住家與捷運之間,距離最好不遠不近,步行10分鐘可達的房屋,優於距離100公尺以內的選擇。居住品質與交通便利性需權衡。
2. 第二課:購屋前一定要知道的六件事
2.1. 了解自己的購屋目的,根據調查:「純粹的消費者」佔比60%,「偏消費的購屋者」佔比20%,「偏投資的購屋者」15%,「純粹的投資者」5%。
2.2. 房地產既是「消費財」也是「投資財」,須認清當下購屋需求。
2.3. 房地產就定義可拆解為「房屋建築物」、「土地」、「產權」。房屋可區分為新成屋、中古屋、法拍屋、預售屋四大類;土地則有四種分類方式,建地與非建地、熟地與生地、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、各種使用分區管制之土地;使用分區影響該土地的使用種類(住宅/工業/商業)、密度(建蔽率/容積率)及混合度(住商/住工);產權則分為所有權與租賃使用權,須留意房屋及土地各自的產權狀況。
2.4. 房地產之構成元素可分為硬體元素(住宅單元、社區公共設施、大小鄰里環境),及軟體元素(鄰里關係、社區管理)。
2.5. 房地產五大特質:不可移動性、異質性、昂貴性、不可分割性、長久性。房屋會隨著時間而折舊,土地則可能隨著都市發展而增值。
2.6. 購屋或租屋,非宿命而是可替換的選擇;消費或投資、品質與價格、產品與區位、活在當下或期待未來,都是需要權衡取捨的選擇。
2.7. 消費型購屋者應以「心中之尺」選屋,依據個人價值觀及居住經驗,挑選首重產品品質;投資型購屋者則要參考「市場之尺」,重視未來增值性。
2.8. 五大消費族群:租屋族、首購族、換屋族、長期投資族、短期投資族。其比例約為20%、40%、24%、8%、8%。購屋考量均不相同:租屋族重視交通生活便利性;首購族重視負擔能力及基本居住需求;換屋族重視居住品質提升;短期投資客重視房價的短期波動價差、市場景氣變化;長期包租族重視房客租屋需求市場。
2.9. 台灣都會區的人,平均每十年換一次房子。
3. 第三課:租屋與買屋的教戰守則
3.1. 租屋優點:單純消費行為,無投資損失;無房貸壓力,維持生活品質;可配合生涯規畫彈性換屋;花小錢住大屋。
3.2. 租屋缺點:無投資獲利機會;無財務槓桿、財富累積效果;受限房東規定及限制;缺乏歸屬感及安全感。
3.3. 購屋優點:兼具投資及消費;擁有家的安定感與歸屬感;稅盾、財務槓桿、財富累積效果;可自行規劃居家裝潢;不受限房東規定。
3.4. 購屋缺點:購屋支出高,資金自由度不足;搜尋成本、交易成本高,獲利不如預期;流動性低;產權移轉須登記,分割或移轉手續繁雜。
3.5. 看屋、選屋所花的時間,是難以估算的隱形「搜尋成本」。
3.6. 買賣房屋相關的交易成本,約為房價的5%~10%。
3.7. 租買選擇的關鍵考量:收入是否足夠;工作婚姻是否穩定;家庭成員的生涯規劃;購屋時機是否恰當。
3.8. 台灣常見屋涯規劃:市郊→市中心→郊區;歐美主流選擇:市中心→市郊→市中心,重視老年醫療資源與生活機能。
3.9. 租屋族選屋的第一要件,為「住屋安全」,產品品質、租金高低都在其次,而其關鍵在於慎選房東;為保障租屋權益,必須簽約公證為憑。
3.10. 合理租金估算方式:年租金低於房價的1/30。
4. 第四課:何時才是買屋的好時機?
4.1. 房地產景氣擴短縮長,循環週期長達7~10年;消費型購屋者適合在房價下滑至低點時買房,投資客則該等到起漲點再進場。
4.2. 價格並非唯一考量,對於消費型購屋者而言,當房屋品質與價格衝突時,應以品質為重,不用太在意購屋時機。
4.3. 判斷房地產景氣的三大指標:「國泰房地產指數」、「台灣住宅需求動向調查」、「台灣房地產景氣動向調查」。
4.4. 「國泰案」是房地產的價量指標,可用以研判景氣循環之階段。量先價行,故房地產市場之循環:價量俱漲→價漲量縮→價量齊跌→價跌量漲。價量背離之際,正是賣屋、買屋的好時機。
4.5. 「需求案」可看到購屋者信心、房價/所得比、投資/自住比;預售屋數量上升,表示景氣熱絡,法拍屋增加,則代表房市冷清;一般而言,購屋者搜尋房屋的時間約為3~6個月,平均看屋間數為7~10間。
4.6. 「景氣案」綜合了投資面、生產面、交易面、使用面,囊括了落後、同時、領先指標,為極具深度與廣度的重要指標燈號。
4.7. 領先指標別具意義,約略領先房地產市場一年,可預測未來走勢。
4.8. 短期投資者應關注「消息面」,長期投資者或消費者則首重「基本面」。
4.9. 分析消息面的關鍵:消息來源,影響範圍(個案、區域或整體市場)。
4.10. 區域市場的基本面分析,不外乎四大面向「供、需、價、量」。四者環環相扣、互為因果。自住者可觀察房價所得比,判斷購屋需求;投資者須留意租金變化,以了解市場需求。
4.11. 總體經濟景氣、整體房地產景氣、區域市場景氣,三者走向皆可能不同;總體經濟轉好,整體房地產及區域市場景氣皆差時,對購屋者最有利;但無論總體經濟好壞,仍應以房屋品質為優先考量。
4.12. 進場購屋前,應確認自身購屋需求,主觀上有意願、客觀上有能力;每月房貸應介於月收入1/3~1/2,房價則是家庭年收入的5~7倍。建立完整的「心中之尺」、並認識「市場之尺」,清楚優先順序;掌握總體經濟環境、房地產景氣循環、以及最關鍵的區域市場基本面。
5. 第五課:如何選、如何買到好房子
5.1. 打造心中之尺的步驟:回溯居住經驗、全家共同參與討論、建立購屋哲學、多聽多問多學習做功課、進入房地產市場試煉。
5.2. 良好的住宅單元須具備四大條件:好格局(格局方正)、好設計(適當的房廳衛數量)、好景觀(居高看遠看綠)、好方位(通風採光佳)。
5.3. 良好的社區應具備六大條件:好建造(挑選優質建商)、好規模(不大不小,30~100戶)、好距離(不遠不近,第一巷:距離捷運、公園、學校,步行10分鐘內可達)、好公設(減少非必要公設,如KTV、SPA)、好停車(好出入、平面車位)、好管理(熱心管委會及優良管理公司)。
5.4. 良好的小鄰里環境需具備六大條件:好的生活機能、好的公共設施、好的交通、好的治安、好的鄰里關係、好的景觀。對於擁有學齡子女的家庭,還要有好的學區。
5.5. 大鄰里環境即是區域市場,選擇市郊較能兼顧交通便利與生活品質。
5.6. 根據研究,對房價影響較大的鄰里環境因素為:交通便利性、空氣品質、學校距離。
5.7. 小鄰里環境影響居住生活品質,大鄰里環境影響區域市場房價;當兩者衝突時,應以小鄰里環境為優先。
5.8. 選擇建商刪去法:一案建商、非建商公會成員、無官網、過去紀錄不良、以某某關係企業為名宣傳。
6. 第六課:選擇合理的房價
6.1. 房價五大面向:單價/總價,表價/成交價,供給價/需求價,房價/租金比,房價/所得比。
6.2. 房屋合理價格,可以用年租金的30~40倍估算,但房租為房價的落後指標,故景氣向上時,應適度上修房價/租金比。
6.3. 購屋總價上限,則要以房價/所得比、房貸/月收入比來評估。
6.4. 常用估價法:成本法(土地、建築、交易成本,加上利潤)、收益法(以未來租金收入還原當下折現價值)、比較法(參考同區域內成交行情)。
6.5. 比價法:以時間、房屋類型為變數,從相對確定的房價來估算未知房價。時間變數可參考國泰、信義房價指數之變化;房屋類型之變數,則可參考以下比例:預售屋(110~120%)>新成屋(100%),中古屋=法拍屋一拍(100%)>二拍(80%)>三拍(64%)。
6.6. 四個影響房價的非房市因素:總體經濟好壞、區域市場供需變化(尤其是就業機會增減)、公共建設計畫、銀行利率。
6.7. 建立簡單實用的財務模型:
6.7.1. 自有資金報酬率(ROE:Rate of Return on Equity)=現金流量(CF:Cash Flow)/自有資金投入(Equity)
6.7.2. 貸款常數(K:Mortgage Constant)=每年應償還貸款本利和(DS:Debt Service)/總貸款金額(Mortgage)
6.7.3. 資產總報酬率(ROR:Rate of Return on Total Capital)=營運淨收入(NOI:Net Operating Income)/資產價值(Asset Value)
6.7.4. 淨收入=租金收入扣除房貸及營運支出:NOI=CF+DS
6.7.5. 資產價值=自備款加上貸款金額:Asset Value=Equity+Mortgage
6.7.6. 若ROE>ROR>K,為財務正槓桿,對購屋者有利。
6.7.7. 若ROE<ROR<K,為財務負槓桿,對銀行有利。
6.7.8. 購屋者所承擔的風險高於銀行,需取得財務正槓桿,方為合理。
6.7.9. 先計算K值,再推算正槓桿所需的營運淨收入,就能評估投資可行性。
6.7.10. 以台灣平均租金估算,ROE通常介於3%~5%之間。
6.7.11. 此財務模型並未考慮房屋增值、通貨膨脹、利率升降等因素。
6.8. 傳統財務分析:計算投資淨收益與成本,比較各種方案之報酬率。其缺點為忽略風險、未考慮時間因素及稅賦。
6.9. 現代財務分析:將各期現金流折現後加總,計算資產價值。若能掌握稅後現金流量,即可根據預期報酬率,以複利計算出資產價值。
6.10. 心中之尺關注價值;市場之尺關注價格。一般購屋者應以價值為重。
6.11. 合理房價的定義視不同立場而定。對供給者而言,能獲得適當利潤即是;對需求者來說,能負擔得起,不構成生活壓力即是。
7. 第七課:是否該賣屋?是否該換屋?
7.1. 房地產軟硬體條件中,最難以掌握的變數為:社區住家管理、鄰居素質、建築物老化。此三者皆為影響住戶生活品質的關鍵條件。
7.2. 換屋四情境:房地產軟硬體條件發生變化,住戶不滿意原有生活品質;家庭成員增減、需求改變;家庭收入改變;工作地點更換。
7.3. 景氣上揚時,可採「先賣後買」;景氣下滑時,可採「先買後賣」。
7.4. 購屋首重生活品質;賣屋則得挑時機,追求最大利潤。並要注意賣屋時房屋狀況、尋找適當買主、計算稅後利潤、賣後所得運用、賣屋方式選擇。
7.5. 家庭生命週期:年輕單身、無小孩家庭、有幼兒家庭、學齡前家庭、有學齡小孩家庭、有青少年小孩家庭、空巢期家庭、中年家庭、老年家庭。
7.6. 房屋生命週期:買地貸款、規劃設計、興建、銷售、進住使用、鄰里關係穩定、房屋老化、更新再開發。
7.7. 屋涯規畫需與生涯規劃相契合,以生活品質為核心,並保留彈性空間。
7.8. 以房養老有兩種模式,房屋逆向抵押貸款,或售後租回。其優點包括:在宅老化、領取年金支付退休生活、破產上天堂;而風險則在於:長壽、房價、利率、道德風險,將導致金融機構估價趨於保守。
8. 結語:面對房地產選擇的五大決策關鍵
8.1. 好時機:自住挑選相對低點;投資挑選起漲點。
8.2. 好區位:自住重視現在區位;投資重視未來區位。
8.3. 好產品:好格局、好設計、好景觀、好方位;好社區、好鄰里、好建商。
8.4. 好管理:好建造、好規模、好距離、好公設、好停車。
8.5. 好價格:賣方:成本加利潤;買方:不超過家庭負擔能力。
留言
張貼留言
歡迎留下足跡,
一個問題可以敦促你我找到答案,
一次分享可以幫助到更多人,
一句感謝可以支持我們繼續前進。